許士軍教授在天下文化出版的哈佛商業評論中,就「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」導讀一文,開宗明義談到,所謂「績效評估」,在本質上,即係管理活動中之「控制」(CONTROL)功能。
這種功能有其消極意義和積極意義。於前者而言,係瞭解規劃之執行進展與狀況,如有歧異,並達到一定程度時,即應採取修正之因應對策;而就後者而言,則希望藉由績效評估制度之建立,能在事前或活動進行中,對於行動者之決策與行為產生影響或導引作用,依其個人努力目標能與組織目標趨於一致,此即所謂「目標一致化」(GOAL CONGRUENCE)作用。 以上許教授對「績效評估」的闡釋,可謂入木三分,筆者最近對「績效管理」的課題略有接觸,在實務上,亦因參與多家企業的績效評估專案輔導工作,而對前述感受極為深刻,尤其體認到許教授在管理無論是學理,抑或是實務上的造詣,更加深了敬佩之意。特別是在接續前文之後,點出了「績效評估」之所以能產生積極作用,主要在於兩個因素,一為績效評估標準(PERFORMANCE MEASUREMENT CRITERIA),另一為激勵(INCENTIVES)手段之利用。前者之選擇, 顯示行為者所應努力之方向或標的。而後者之提供,賦予行為者努力之動機或力量。此段後續文字更是點出「績效評估」在實務運作上的精髓。
筆者願以實務的體系上,,提出幾項在「績效評估」運作時常需面對的問題或困難如下,以就教於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領域的先進。一、績效管理本身就是如何執行策略目標與展開工作計畫的過程。以企業組織的目標為依歸,按策略方向執行部門的目標,進而推展至個人目標。此外,就日常工作而言,亦需依據部門職掌,再行展延至職位說明書中所訂的職位擔任人的個人工作目標。如此,則依據策略目標與日常工作的維持目標,雙管並行的目標管理,方能促使組織目標、部門目標及個人目標,彼此相互有其聯貫性。而關鍵績效指標(KPI)亦應有其一貫性。當然,關鍵績效指標(KPI)如何建立就顯得特別重要了。而所謂「平衡記分卡」、「六標準差」、「績效指標」------等,也就受到企業界的重視,紛紛希望導入實施,然而一知半解,盲目導入,有時候未蒙其利,反受其害。所以,如何選擇自已所需要的,加以深入探討,謀定而後動,方為明智之舉。然而為了要推行「績效管理」而且有效的實施「績效評估」,關鍵卻在於目標的確立與績效指標的建立,而目標管理、策略規劃、工作計畫以及組織織掌、職位說明書建立等前置作業就必須一一先行導入,方能確保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所應發揮「控制」與「激勵」的效果,這也是本專欄前期所談目標管理與組織績效評估的意義所在。(待續)